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国佛家

(大师学术态度)大师们是如何专注于学术的?

【摘要】古往今来在学术界各个领域都涌现了一批大师人物,他们用自己的智慧与高尚的情操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从大师们的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正是对学术的永不满足才使他们拥有深刻的思想,正是有宽阔的学术视野才使他们拥有精辟的见解,正是拥有一颗平常心才使他们拥有博大的胸怀。因此,本文通过举例来说明大师们是如何专注于学术,以此来端正我们的学术态度。

【关键词】大师 学术 态度

中国佛家大师级人物有哪些_中国当代佛教大师级人物_中国佛教重要人物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007-01

近代以来,中国的学术界星光熠熠,有新文化运动领袖人物、提倡文学革命的胡适;有开创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有为中国哲学史做出重要贡献,被誉为“现代新儒家”的冯友兰;有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著述等身的梁启超;有“活字典”之称、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之一的陈寅恪;有国学界的大师,精通多种语言文字的季羡林……虽然每一位大师的研究领域不同,但是他们都在自己所在的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为后人的研究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在那样一个各方面都处于落后地位的战乱年代,都能够涌现出一大批的大师学者,现如今我们大部分的人有良好的教育环境,为什么却没有一位大师级人物呢?难道是因为这是一个没有大师的时代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如何壮我中华之学术,我想从这些学术大师们的身上我们能够找到答案。

首先,学他们待学术要永远不满足。陈寅恪,辗转游学13年,从德国到瑞士,后又去法国、美国,最后再回到德国。他学物理、数学,也读《资本论》。13年里,他总共学习了梵文、印第文、希伯莱文等22种语言。有着深厚国学根底的他,从不满足,仅梵文一项,就先后学了10年。当时中国学术正处在逐渐走向国际学界这样一个转轨的时候,陈寅恪为中国学术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对不同民族语文与历史的比较研究。随后陈寅恪把目光投向了魏晋南北朝和隋唐,也就是学界通称的“中古史”。这是陈寅恪第一次学术转向。“家亡国破此身留,客馆春寒却似秋。”在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撰述了两部不朽的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由于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了长篇弹词《再生缘》,陈寅恪听了,大受震动。他认为,这就是中国式的史诗,以前大家以为中国是没有史诗的,而《再生缘》就是史诗。陈寅恪在病中,用口述的方式撰写《论再生缘》。由此,他开始了对明清历史和文化的探索,这是他的第二次学术转向。在经历病痛折磨和双目失明的晚年,陈寅恪仍然没有放弃对学术的探索,用十年的时间写下了《柳如是别传》。在以往的历史叙述中,柳如是不过是明末清初的一个烟花女子。但陈寅恪的研究发现,柳如是其实是一位有主见的才女,在那样一个大变动的年代里,从事着地下的反清复明运动。他通过柳如是,把明末清初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以百科全书式的视野展现出来。陈先生的一生是研究学术的一生,正是因为他的这种在学术上的不满足,通过不断学习的过程,为史学界留下了宝贵遗产。我们在学习研究的过程中,也应该有这种不断学习的精神,只要注重量的积累,定能达到质的飞跃。

其次,学他们拥有宽阔的学术视野。从大师们的身上,我们不难发现,他们都有惊人的学识,例如,季羡林先生,他是我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佛学家,精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季先生的知识贯通中西,研究领域非常宽广,著作数量非常大,现在出版的文集24卷,全集30卷,共1500万字。季先生在北大读书时,不仅学习他的专业课中国佛家大师级人物有哪些,还经常旁听其他老师的课程。季羡林先生曾经说过:“我受益最大的不是正课,而是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选修课和陈寅恪先生的‘佛经翻译文学’旁听课,这两门课对我日后发展影响深远,可以说直至现在。我搞一点比较文学和文艺理论显然受朱先生熏陶,而搞佛教史、佛教梵语和中亚古代语言则与陈寅恪先生分不开。吴宓先生的‘中西诗之比较’课和‘英国浪漫诗人’课我印象最为深刻。”季老之所以能够拥有宽阔的学术视野,就在于他平时的用功与认真,我们在平时学习的时候也要懂得融会贯通,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面,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

再次,学他们坚韧不拔的意志。马克思曾经说过:“在科学上面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以光辉的顶点。”可以说,坚韧的意志是走向成功的必要条件。离开北平南下,梁思成、林徽因几乎丢掉了全部“细软”,却把古建筑考察原始资料紧紧带在身边。在李庄,林徽因肺病复发,连续几个月发高烧,梁思成就学着给她打针。即使是在不得不当卖衣物的情况下中国佛家大师级人物有哪些,他们仍坚持用英文写作并绘制《图像中国建筑史》,草拟《中国建筑史》写作提纲。李庄板栗坳牌坊头斗室里,甲骨学大师董作宾就着一盏煤油灯,完成了在甲骨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鸿篇巨制《殷历谱》。西南联大时期,闻一多、华罗庚两家14人,在房东用来堆包谷和柴草的土坯偏房里隔帘而居,窘迫和艰辛可想而知。想不到闻一多仍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轰动一时的神话专著《伏羲考》,华罗庚完成了饮誉世界数学界的不朽之作《堆垒素数论》。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大师们以事业为生命的顽强和在学术文化上的执着,诠释着“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深刻含义。

向大师学习,学习的不仅是他们的学术思想,还要学习他们的高尚品格、端正的治学态度。只要我们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不断充实自己,也许我们达不到他们的学术水平,却能不断地自我激励和自我丰盈,从而领悟到人生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