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美尧,创立陶瓷绘画新标准的同时守住了中国陶瓷的根
前言
上期我们谈到了,黄老师解决了陶瓷绘画的教学性与研究的变革。但是,作为一个艺术家,更大的愿望始终是自己创作的作品能够不断的创新。因此,黄老师在后续的创作之中发现了陶瓷绘画创新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仍然需要去解决,只有解决了,陶瓷绘画在艺术圈方能真正大成。
首先黄老师发现的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便是陶瓷绘画与其他绘画艺术的差距,也就是艺术表现上的差距。
因为陶瓷在当年属于工艺美术的范畴,陶瓷绘画属于新起的一个门类,与国画、油画、水彩画等成熟的绘画艺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黄老师便是要去将之间的差距缩小,并实现平起平坐之势。
陶瓷绘画在当时与其他绘画艺术的差距首先体现在内容的题材上。当时,陶瓷在绘画的题材上,表现更多的主要还是民俗上的一些内容。其次,是表现方法上,同样是国画图案,在宣纸上以晕染的方式呈现时,可以实现墨透纸背。
而在陶瓷上,则无法渗透、晕染而开,从而没有国画的层次与韵味。如果是油画效果,再亚麻布上可以堆出厚度,可以用刀刮出层次。但陶瓷上也表现不出油画的肌理感。
而水彩画,也可以在卡纸上轻松的实现晕染的层次效果,但在陶瓷上同样没办法实现。为此黄老师历经多年的设想与试验,终于找到了解决之道。
其实,这个问题在黄老师发现之前就一直存在,但以前的很多传统艺人都认为这个并不是问题,并且是不能解决也无需解决的小瑕疵。甚至认为这是陶瓷与其他艺术的区别所在。也正是因为这种思想的存在,使得陶瓷向纯艺术行业的发展受到了长期的阻碍。
直到黄老师的出现,才终于带领了众多陶瓷人一同去面对并突破这个惯性思维。最终使陶瓷绘画向纯艺术的行列迈进了一大步。
而如何将陶瓷绘画去实现与国画、油画、水彩画等绘画艺术一样的表现效果与艺术水准,则是黄老师要去攻克的第二个问题。
这个问题,牵扯到了两个分支:一是内容与艺术水准的问题,二则是技术实现的问题。
首先我们先谈艺术水准与内容。黄美尧老师本是科班的艺术专业出身,国画、油画、水彩画、雕塑、设计、美术等艺术均有狩猎且各有所长。所以对黄美尧老师来说,并不存在学术与思想上的问题,只剩下技术问题。这也是他超越景德镇同行的先决条件。
为了技术的改变,黄美尧老师可谓是一生都在努力尝试,并且也让他的儿子全职研究材料与工艺,最终在70-90年代解决了如何在陶瓷上画出国画、油画、水彩画等绘画艺术效果的技术难题。
并创立了黄美尧老师独有的“陶瓷泼彩泼墨”技法,解决了陶瓷与国画的界限问题;创立了“陶瓷堆彩”、“刮彩”,解决了陶瓷与油画的界限问题;同时,他还创立了“陶瓷积彩”“积青”,解决了陶瓷与水彩画的界限问题。
直到2003年黄美尧老师重回景德镇后,他的这些技术得到了真正的大成。那时候的他所创作的作品,如果不给予提示的情况下,猛然一看,是根本看不出那究竟是陶瓷还是国画、油画、水彩画。
因为在他的陶瓷作品上,我们能同时看到宣纸上的渲染、渗开、层次,并且还能看到墨分五色,使观者无法分辨出那究竟是国画还是陶瓷画;同时,他的作品还能呈现出油画的肌理感、层次、厚度、色彩油性,也很容易让人误以为那是真正的油画;水彩画亦是如此。
2008年,黄老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大型个人艺术展,让他的陶瓷在中国绘画最高的舞台上展出,真正实现了陶瓷和国画达到了同等水准,真正的平起平坐。也让同行们明白了黄老师的陶瓷作品能达到这样的高度,取决于他在国画、油画、水彩画、雕塑、设计、美术等领域的综合素质和高度所决定的。
在此之后,很多同行也开始跟随着黄美尧老师的步伐陶瓷绘画工艺大学专业代码,走上了将陶瓷绘画发扬光大的路,并在此之后,陆续有人提出诸如“国画瓷”、“泼彩瓷”、“手指画”、“堆画”等新兴概念,这不得不说得益于黄老师等前辈们一生的探索与创新陶瓷绘画工艺大学专业代码,才让后人们有了更宽的舞台与更多的机会。
黄老师的陶瓷绘画走到了这个高度,对于一般的大师而言,已然到达了艺术的顶峰,可以与国画、油画等绘画艺术平起平坐,已经足矣,此生再无遗憾。
只是黄老师心向鲲鹏,渴望着更广阔的天地,因此远没有满足于此,他很清楚这与其他艺术“只是像和零距离”是远远不够的,陶瓷艺术只有走出自己的一条路来,超越自己,才能真正的超越国画、油画等绘画艺术,得到整个艺术圈的尊重与肯定。为此,直至今日,黄老师依旧在努力的研究与试验,只为走向更高的高峰。
第三个黄老师要去解决的问题,则是创立陶瓷绘画自身的艺术体系与学术标准。
这便要求要在内容题材上、意境、学术上均达到更高的艺术标准,这一点对黄美尧老师来说,一直都不是难点。难的是在工艺上,很多陶瓷老艺人一直都停留在模仿国画、油画等其他绘画艺术的阶段。但黄美尧老师直到今天,都一直在思考陶瓷最有价值的究竟是什么?陶瓷与其他艺术门类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
晚年的黄老师想通了,要在“青花”、“新彩”、“粉彩”等传统工艺上进行一定的保留与升华,如果这些宝贵的传统工艺都丢了,只是为了追求表现效果,国画、油画等绘画艺术早已做到,陶瓷的优势荡然无存。
最终,黄老师选择放下了油画与水彩画,集中精力将国画作为自己陶瓷艺术的终极超越对象,而不只是模仿国画。
在内容的表现上,黄美尧老师选择以山水为主,以实现与自己的国画同步发展;在技法上则采用“泼与写”相结合,不再是以前单纯的泼与写,而是两者结合,相辅相成;
同时在材料的选取上,黄老师将之分类两大类别,一类是“青花泼”、“粉彩写”,另一类则是“新彩泼”、“粉彩写”。远景的创作上,黄老师往往会选择泼,以实现国画的层次效果;近景上则更多的是用“粉彩写”,也就是陶瓷传统工艺的堆或填,以表现陶瓷的质感与瓷窑带来的火的魅力。
这些选择也形成了黄老师晚年新陶瓷艺术的风格。
(备注:像国画而非国画,是陶瓷而不只是陶瓷,是陶瓷与国画的结合,是一种以陶瓷为材料与载体,以国画为学术标准的新艺术门类)。
黄美尧老师的这一风格,我们暂且可称之为“陶瓷国画”,至于是否精确,我们可以交给历史与后人去评说。
纵观黄老60年的陶瓷从艺历程,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自毕业来到景德镇,黄老的主要目标便是改变陶瓷的现状,超越陶瓷的当下,他一生都在为此努力,他也完美的做到了,同时还创立了独属于自己的陶瓷绘画语言。甚至到了晚年,他又开始思考陶瓷必须守住的东西,他认为,艺术风格可以创新,艺术元素内容也可以创新,但传统工艺,火的艺术不能丢,丢了就不是陶瓷。
这就是伟大的陶瓷艺术家黄美尧的变革之路,他在努力进行陶瓷的创新与变革的同时,也在以身作则的努力的告诫着后人,创新是必须的,但同时也要守住了陶瓷的根,因为那也是中国艺术的根。